让五星红旗飘在美国上空!发起人熊德龙:虽无中国血,却有中国心
熊德龙先生,一个高个子、黄皮肤、高鼻梁的混血儿,经常出现在大家眼前,比如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,还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大典……每当中国迎来这些历史性大事件时,总能瞧见他的身影。
在中国成长,回报祖国,熊德龙身上没流中国血,但心里装满中国情。
【印尼人在中国】
1947年,熊德龙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呱呱坠地,是个有荷兰和印尼血统的混血儿。跟其他小朋友比起来,熊德龙的童年过得挺坎坷的。
熊德龙刚出生没多久,就被自己的爸妈丢下了。那时候,梅州的一对华侨夫妇熊氏正在印尼打拼生活,他们看到这个小家伙没人管,特别心疼。所以,在熊德龙才七个月大的时候,他们就按照法律要求,正式收养了他。
熊家两口子都是客家人,心眼儿特别好,对待每个孩子都没差别。他们给儿子起了个名儿叫熊德龙,意思是希望他能为祖宗争光,既有品德又有才华。
熊家孩子不少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但熊德龙的妈妈黄凤娇,还是想尽办法,尽力给他最好的生活。
熊德龙心里一直记着爸妈的好。所以,16岁那年,他决定不再上学,而是勇敢地踏入社会,好让爸妈少操点心。
熊德龙做生意很有天赋,没过多久,就在商界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过了两年,18岁的熊德龙,有了父母和朋友的帮忙,开起了一家做海绵的工厂,当上了老板。从那以后,熊德龙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了。
就在熊德龙觉得自己能扛起熊家重担时,没想到出了岔子。一大早,海绵厂突然烧了起来,熊德龙辛苦建起的生意一下子就没了。爸妈听到消息急忙赶来,看到海绵厂变成黑乎乎的一片,也忍不住伤心大哭。
黄凤娇为了让熊德龙重新振作,悄悄地把家里的房子卖了,给儿子凑够了再次创业的钱。
听到这事儿,熊德龙心里特别暖和,他偷偷在心里发誓,无论如何都要回报爸妈的养育之恩。
没过多久,熊德龙瞅准了烟酒行业的赚钱机会。他用爸妈给的创业钱,开了家自己的烟酒作坊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,熊德龙的烟酒生意慢慢做大了。
同时,他不停地把自己的生意往更多领域拓展,不光是做生产,还涉及了金融、房地产、国际贸易等,熊德龙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。
之后,熊德龙把生意扩展到了加拿大、美国等多个国家,打造了一个厉害的国际性大企业。等事业红火得一塌糊涂时,为了追求更广阔的天地,熊德龙带着全家搬到了美国。
熊德龙如今是成功的企业家,掌管着包括好莱坞大都会酒店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,但他对爹妈的深情厚意一直没变。
没事的时候,他老爱呆在父母身旁。虽然他身上一点中国血都没有,但和中国的养爸妈感情特别好,亲得跟一家人似的。
熊德龙对养父母心怀感激,而且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在他看来,中国就像是他成长的摇篮,也是心心念念的家乡。
熊德龙说:“我虽然不是中国人,但我的心全是中国情,满是对客家的深厚感情。”
在教导自家小孩的过程中,熊德龙同样强调着那份爱国情怀。他总对孩子们讲:“得深深地爱着咱们的祖国。”而他心里念的、嘴上说的那个祖国,指的可不是印度尼西亚,而是中国。
不管啥时候,只要有人问熊德龙是哪国人,他都会说:“我是个中国人。”就算有人不信,他也会一遍遍地解释,从不觉得麻烦。
【熊德龙的公益心】
在20世纪70到80年那会儿,中国正热火朝天地搞改革开放。为了把外面的钱引进来,国家给出了好多特别诱人的好政策。熊德龙左思右想之后,决定回到中国来,一来是想在这里发展自己的事业,二来也是想圆了自己多年回家的梦。
熊德龙打算带着老婆,回一趟老家。但那时候,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还没建交,所以他们俩只能先到澳门,然后再想办法四处周转。
1978年,熊德龙好不容易回到了梅州老家。他弯下腰,从地上捧起一抔土,激动得眼泪直往下掉。
熊德龙和老婆拎着东西回到老家,去看望95岁的奶奶。奶奶虽然眼睛看不见了,但好像心里明白似的,一把拉住熊德龙的手说:“这是我孙子德龙回来啦。”
看着祖母那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,熊德龙心里五味杂陈。不管走得有多远,不管身在何方,熊德龙的心始终都属于中国,他永远都是梅州的娃。
到了梅州,熊德龙去看望了以前的亲朋好友,乡亲们都非常热情地欢迎他。
熊德龙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变迁,曾经的那个梅州早已面貌一新,现在是一座充满活力、迅速崛起的新都市。
熊德龙逛了不少当地的生产厂房,发现里面有不少问题。这座城市还在起步阶段,毛病不少,生产设备陈旧,教育也跟不上,这样下去,肯定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。
想了好久之后,熊德龙打算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。
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,熊德龙的首要任务,就是要让梅州的教育更上一层楼。他给梅州的两所学校捐了几栋大教学楼,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。而且,熊德龙也很关心当地大学的提升。
1984年,梅州市政府打算建个嘉应大学,好给本地经济发展添把劲。熊德龙一听说这事儿,立马慷慨解囊,捐了210万元来帮忙建大学。
熊德龙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,号召美国的华人华侨一起行动起来,筹集了不少钱来建学校。
在嘉应大学创建的过程中,熊德龙持续不断地慷慨解囊。他接二连三地投入巨资,不仅为学校打造了地下舞厅,还添上了许多教学用具。
之后,熊德龙捐赠资金建设的学校,比如湖南省的希望小学和中山大学等,遍布全球各地。
1985年,嘉应大学顺利建成,因为熊德龙大力相助,政府心怀感激,就请他来参加新学校的开学仪式。
熊德龙是个大忙人,本来日程都排满了,但为了给中国的人才培养出一份力,他毅然取消了所有安排,带着美国来的30位华侨朋友,特意跑到嘉应大学,亲眼看看新中国的发展新貌。
熊德龙不仅致力于提升家乡的教育水平,还热心帮助改善乡亲们的生活。他出钱给老家修道路、建桥梁、盖医院,让家乡有了巨大的改变,熊德龙就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和推动者。
慢慢地,熊德龙把做公益的好事做到了中国的很多地方。
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会儿,熊德龙帮云南引进了做烟的机器。那时候咱们国家钱不够多,熊德龙就和好多商家一起商量了个办法,就是先把机器拿来用,以后再慢慢给钱。
商家心里别提多感激了,短短三个月后就有了回报,赶紧把钱还给了熊德龙。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,熊德龙转手就把这笔钱捐给了医院,助力医疗发展。
从90年代到现在,熊德龙已经给中国的公益事业捐了差不多2000万元。
熊德龙做的好事,让不少中国人心里暖洋洋的,但也有很多人纳闷:熊德龙压根儿就不是中国人,咋就这么热心肠,一门心思做慈善呢?
熊德龙没有反驳,只是说:“我虽然不是中国人,但心里全是中国情,这都是因为我从小就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。”
当大家纷纷提出疑问时,熊德龙总是挺直腰板,毫不含糊。在一次讨论会上,有几个心怀不轨的人故意刁难熊德龙,他们挑衅地问:“你在中国投资了这么久,到底捞了多少好处啊?”
熊德龙讲道:“我来中国不是为了捞金,而是想让更多人认识中国。”他在中国长大,唯一的愿望就是盼着中国能快点富起来,就这么简单。
【虽无中国血,却有中国心】
虽然熊德龙带着老婆孩子去了美国生活,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中国。在美国的华人世界里,熊德龙通过自己的努力,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。
熊德龙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,家里有温馨,工作上有成就,还得了不少荣誉,在当地挺有面子。正因为这样,他才能把美国的华人都拢到一块儿,大家齐心协力。
多年来,熊德龙老是张罗各种爱国的事儿,想让在海外生活的华人、华侨们心里更爱国。他还热心公益,常常给华人留学生捐钱上学。
之后,熊德龙当上了中国留学生基金会的头儿,还成了洛杉矶地区华侨的领头羊,他用自己的钱和影响力,去援助那些遇到难处的华人朋友们。
在美国生活的每个华人心里都清楚,能看到五星红旗高高升起,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。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熊德龙竟然真的做到了。
1995年10月1号,国庆节那天,熊德龙联合了美国南加州的华人、华侨,还有中国的留学生,一起在洛杉矶搞了个升旗活动。
在嘹亮雄浑的国歌声中,许多漂泊海外的中国人,心里涌起了无比的力量和深深的骄傲。这可是美国华人头一回一起庆祝咱中国的国庆节,熊德龙所做的贡献和他那份浓烈的爱国心,真是值得永远记在历史上。
站在旗杆旁,看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,熊德龙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。这位虽然身上没有华夏血脉,但自称“中国人”的他,对中国的爱,比大家以为的还要深得多。
那天,熊德龙专门安排了两架飞机,上面挂着“祝福中华人民共和国”的横幅,在洛杉矶的天空中翱翔而过。
现在的中国实力已经非常强大,熊德龙想用自己的一点点贡献,让身在海外的中国人,还有全世界,都明白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位,这就是他表达爱国之情的方式。
熊德龙在美国首次升起五星红旗,这一举动为美国华人庆祝中国国庆节开了个好头,让海外游子们的爱国心一下子沸腾起来。从那以后,在美国,华人华侨举办的爱国活动多得数不过来。
1997年,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,这是新中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道路上的一次大步前进,让千千万万海外游子都心潮澎湃。
美国华人自发搞了个热闹的庆祝活动,当五星红旗又一次飘扬起来时,大家又想起了熊德龙,那个独自努力,把海外华人团结在一起的人。
同时呢,熊德龙还在继续推广中华文化,一刻也没闲着。他想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,所以就进入了美国的传媒圈。就像他自己讲的那样:
我觉得咱们中国得加强宣传。你看,那时候在美国,还有国外其他地方,都听不到中国大陆的真实声音。西方媒体的报道呢,都带着他们的主观偏见,专挑好的说,不好的就隐瞒,明显偏向一边……
1993年的时候,熊德龙下定了决心要有所改变,他拿出了一大笔钱,买下了美国的华文报纸《国际日报》,然后把它变成了一个推广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。
初入传媒圈,熊德龙碰了不少钉子。由于对这行不太了解,他赔进去两三千万美金。但就算这样,他也从没动过打退堂鼓的念头。
看报纸让我思想更充实了,我在推动中国、美国和印尼之间的贸易和友情上,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呢。
熊德龙心里盘算着,《国际日报》要想发展壮大,起码得花上十年功夫,还得有5000万美金才行。
让熊德龙没想到的是,很多人都很喜欢报纸上宣传的中国思想,没多久,报社就开始有了不错的收益。
1997年的时候,熊德龙靠着《国际日报》这个平台,详细报道了中国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的点点滴滴。报社还把这些难得的照片和访问资料整理好,出了一本名叫《世纪之旅》的画册。
这本画册一出版,就让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老看法有了新变化。熊德龙办的报纸,让西方媒体不再独霸对中国的发言权。一时间,《国际日报》和《世纪之旅》特别抢手,好多美国人都争着收藏,他们对中华文化也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之后,熊德龙担起了印刷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和《文汇报》这些大报的任务,把新中国的官方消息带到了国外。
央视节目在海外落地开花,熊德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多亏了熊德龙,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和华侨能迅速获取新中国的资讯,他们的归属感也变得越来越强。
熊德龙曾说过:“不管哪儿有阳光、有水,还有华人的身影,我们的报纸就得在那儿出现。”
因此,他决定让传媒产业往更宽的领域发展。从2001年起,先是有了英文报纸,接着印尼文报纸也跟着面世,让中国的声音更广泛地传播到了全球各地。
美国有很多中国移民,印尼的华人数量也超过了1400万。熊德龙这个商人有个大梦想,他想让全世界的华人都能轻松看到中文内容。他还是个热爱祖国文化,努力推广中华文化的爱国者。
在处理国际事务上,熊德龙也出了自己的一份力。熊德龙在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圈子里有着很高的声望,每当美国总统大选时,候选人们都会在华文媒体上打广告,就为了能得到华人华侨的选票。
印尼总统为了让广告顺利发布,特意两次亲自跑到报社去看望熊德龙。他还多次探访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,为增进中美两国的关系出了不少力。
在公开场合里,熊德龙总是大方地表达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。
这么多年来,他始终用中文来创作,他曾这样说过:“孙中山让咱中国人有了尊严,毛泽东让咱中国人挺直了腰杆,邓小平让咱中国人逐渐富裕了起来……”
熊德龙努力了几十年,就是为了让中国和世界能互相认识。现在,他的梦想终于成真了。
2020年,全世界都被疫情给笼罩了,中国在好不容易控制住病毒后,又碰到了医疗物资不够用的大难题。听说武汉那边的疫情非常严重,熊德龙心里特别着急。
在印度尼西亚的他忙前忙后,联系多家公司,买下了好几百万的医疗设备送回中国。不管他走到哪里,熊德龙的心都和中国紧紧相连,一起经历风雨。
没流中国血,但也是中国人。熊德龙深爱着中国,他用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心里那片美好的地方。